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它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在世界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大流行,其中最严重的当属14世纪中叶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它夺去了当时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对欧洲影响深远。
黑死病的直接诱因是跳蚤身上携带的鼠疫杆菌,但这个发现已经是1894年了[1]。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出现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比如放血治疗、不洗澡等。当时人们根本就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仅仅是隔离,改善卫生等。
黑死病发展到最后由于它的致死性太强,导致每天死亡人数远超感染人数,这样一来宿主的数量也在到达一个峰值后就持续下降。同时,随着易感染人群的大量死亡,剩下的都是难以感染的或是已经产生抗体的人群。另外,随着欧洲人开始重视卫生习惯,积极隔离,使得黑死病最终走向消亡。
[1]日本学者北里柴三郎和法国细菌学家A.耶尔森,几乎同时在1894年香港鼠疫流行期间发现本病病原体是一种细菌(后来证实北里柴三郎的发现有事实错误),这种细菌后来就被命名为耶尔森杆菌(Yersinia pestis),也即鼠疫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