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4月14日深夜,泰坦尼克号,这艘号称“永不沉没的”巨型轮船,在它的处女航中撞上冰山,于次日凌晨2点20分沉没于北大西洋,造成超过1500人遇难,仅705人获救。据报道,当时在船上共登记有8名中国人,灾难来临时,其中2名死在冰冷的海水中,6名死里逃生。
然而,等待他们的并非是生的愉悦,他们即将面临一场长达100年的“污名化”行为。英美媒体认为,这6名中国人之所以能活下来,不是因为勇敢、机智或幸运,只不过是在混乱中以卑劣手段获得生机。在媒体的渲染下,这6人成为了中国人“不守规矩、狡诈、奸滑”的证明,成为了西方家喻户晓的反面人物,他们成了所有幸存者中,唯一被鄙视的几个人。
《泰坦尼克号》最后当船沉没时,电影中展现出来的,是船上秩序井然,妇孺优先入艇逃生,乘客尽显高贵刚毅之气。这和6名中国人的苟且偷生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由英国导演亚瑟·琼斯(中文名罗飞)拍摄,詹姆斯·卡梅隆监制的纪录片《六人》,所讲述的就是六位曾被道德审判的幸存者。
21年前的北京时间1999年5月8日凌晨5时许(当地时间5月7日午夜),以美军为首的北约部队,悍然使用B-2轰炸机投掷了多枚精确制导导弹,击中位于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樱花路3号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导致新华社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朱颖当场牺牲,数十人受伤,大使馆建筑严重损毁,史称“五八事件”。
这是北约针对中国的蓄意轰炸,但北约却解释这是误炸。事件发生后,中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反美示威游行,群情激愤的人们焚烧美国国旗,冲击美国使馆,甚至导致了中美两国的网络大战。
最终,北约对炸馆事件的遇难者和伤者进行了经济赔偿,并对被损坏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馆舍进行了赔偿。中国政府也对被抗议示威人群损毁的美国馆舍进行了赔偿。
因被炸大使馆辐射超标,中塞双方于2004年签署协议,将使馆旧址移交给塞尔维亚政府,新使馆搬迁至贝尔格莱德乌日策街25号大院。
2009年5月7日,时值中国前南使馆被炸十周年祭,贝尔格莱德市政府在使馆旧址前竖立纪念牌,纪念牌上用塞语和汉语刻着:
谨此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塞尔维亚共和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刻给予的支持和友谊,并谨以此缅怀罹难烈士。
1999年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同1993年银河号事件及1996年台湾海峡导弹危机,被民间称为“我国90年代的三大耻辱”。
在电视剧《康熙王朝》第二十四集,有这样的场景描写:康熙皇帝看望被贬至盛京的周培公,此时周培公已病重多时,他临死前把自己倾尽十年心血绘制的《皇舆全图》献给了康熙。康熙深受感动,亲自为周培公守灵一夜。
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中,《皇舆全图》和周培公没有一点关系。周培公是康熙身边的重要谋臣之一,死于1701年,而《康熙皇舆全览图》是康熙皇帝于1708年下令,聘请了西洋传教士,采用梯形投影法,结合天文观测与星象三角测量,经过十年的实地测绘,于1718年初步完成。当时,由于蒙古准噶尔部尚未归属清朝,新疆一带未能详绘,直至乾隆帝两次遣专人详查之后方得以补全。
《康熙皇舆全览图》是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实测地图。此地图在中国地图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自清朝中叶至中华民国初年国内外出版的各种中国地图基本上都渊源于此图。
口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但最初的「口罩」和医学并没有关系。
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的拜火教认为世俗的气息是不洁的,在进行宗教仪式时,通常用布蒙住脸。在中国元代,皇宫中的仆人带上口罩,以避免污染了给皇帝的食物。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绘画中,人们用手帕捂住鼻子以避免生病。1720年,法国马赛爆发了鼠疫,人们用布蒙住脸去处理尸体。当时的人们认为瘟疫是腐化的空气,这种理论促使了一种形似鸟嘴的口罩设计,其边缘的孔腔内装有香料,人们认为这可以帮助避开瘟疫的气味。
1895年,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发现空气中传播的病菌会使伤口感染,他建议医生和护士在手术时戴上一种用纱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这个措施实施后,伤口感染率大幅降低。在医学口罩问世后很长一段时间仅被用在医护人员身上,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发,疫情期间,人们开始被强制佩戴口罩。
1910年,哈尔滨爆发了鼠疫。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伍连德临危受命。在他的隔离建议下,东北多条铁路、公路被切断,他还费了极大精力说服当时的人们同意焚烧尸体。为阻挡鼠疫的飞沫传播,他发明了一种用两层纱布制作的口罩,被称之为"伍氏口罩"。这种口罩制造简单,成本很低。这是医用口罩首次在中国出现。
在古装剧中,有一个常见的镜头:大侠走进饭馆,土豪的掏出一个银锭,大声道:“小二,上好酒好菜!”。然后店小二就会毕恭毕敬收下银锭,端来上好的美酒佳肴。但是有一个问题经常被忽略:老板好像从不找零。事实上,使用白银消费,找零是一个非常麻烦的过程。
古代铸银技术不成熟,无法提取百分之百的纯银,一些黑心私铸者还会故意掺假,导致白银的成色各有不同。即使成色合格,称重也是个问题。为了方便找零,人们用钢剪把整个银子剪成小碎块儿,以便于和铜钱进行兑换。剪出的碎银子还需要使用一种叫做戥子的精密仪器称重。
文章来自观观雅集微信公众号。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感染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它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在世界历史上曾有过多次大流行,其中最严重的当属14世纪中叶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它夺去了当时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对欧洲影响深远。
黑死病的直接诱因是跳蚤身上携带的鼠疫杆菌,但这个发现已经是1894年了[1]。在中世纪的欧洲,人们并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根本所在,出现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预防和治疗手段,比如放血治疗、不洗澡等。当时人们根本就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仅仅是隔离,改善卫生等。
黑死病发展到最后由于它的致死性太强,导致每天死亡人数远超感染人数,这样一来宿主的数量也在到达一个峰值后就持续下降。同时,随着易感染人群的大量死亡,剩下的都是难以感染的或是已经产生抗体的人群。另外,随着欧洲人开始重视卫生习惯,积极隔离,使得黑死病最终走向消亡。
[1]日本学者北里柴三郎和法国细菌学家A.耶尔森,几乎同时在1894年香港鼠疫流行期间发现本病病原体是一种细菌(后来证实北里柴三郎的发现有事实错误),这种细菌后来就被命名为耶尔森杆菌(Yersinia pestis),也即鼠疫杆菌。